在五月初我開始慢慢經營臉書社團「兒語聊天室 – 藝術教育怎麼玩」,在想社團名稱時思考很久,與作品名稱相同無形之間影響了觀者如何定義與思考。
我們都知道「藝術沒有標準答案」
技巧能帶給我們與藝術相似的外貌,卻不一定能深入其含義,創作則不同,創作是最能貼近藝術本質的路程,那「藝術創作」究竟是什麼呢?
在兒童藝術教育這條路上,「技巧」與「創作」我們可以視為一種增與減,學技巧的目的是在於如何修剪成我們理想中的模樣,而創作則需要不斷的挖掘與吸收,因此在這邊我們可以概略地先將技巧視為模仿;創作則是思想。
(圖:兒語藝術課程想像角色創作)
回應大家常問起如何教導孩子「創作」
我會說多看多聽多學,它沒有範圍的限制或是分類,而是依照每個孩子的屬性去給予他們的需要,課程的目的是讓孩子多認識一種新的藝術的可能性,無論是大人與孩子,我們的視覺與思想總是比我們的雙手成長的快速,所以在現階段對待作品的成果先不要太苛刻~
其實我相信每位藝術教育的老師,都知道如何透過步驟和技巧訓練能使作品有成效,但如果我們旁觀一下課程的流程,你會發現不自覺間我們需要去取捨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與機會。
「老師,你為什麼不直接教我怎麼做就好?」
我其實在研究兒童藝術教育的路上看了非常多不同畫室或工作室的教學風格,但我真的很少看到在那些孩子的作品上保有他自己創作的思想與特質,那些構圖與創意是老師的安排而不是孩子。
「老師,你為什麼不直接教我怎麼做就好?」這是在課堂間孩子問我的一句話,「我當然可以教你怎麼做,但只要我一示範你就會做的跟我一樣,但如果我用說的,你會自己想辦法去完成,甚至想到我沒有想過的點子,那才會是屬於你的創作。」
(圖:兒語課程比薩斜塔由家長提供)
多看、多聽、多學,我們可以怎麼做?
欣賞不同藝術家的創作,認識不同人文與自然環境,學習各項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都有助於在創作的思考上得到更多的資源與幫助,這些幫助不會在一時間看見,卻會在需要時激發靈感。
一、欣賞不同藝術家的作品
孩:「老師你認識梵谷嗎?聽說他很窮,而且還把自己的耳朵割掉,是真的嗎?」
我:「其實關於他的故事我也聽過很多,但我沒有遇過他本人所以我真的沒辦法確定是不是真的。那你覺得他的作品如何呢?」
孩:「我覺得很美啊,他畫的星空與向日葵都很好看!」
我:「怎麼說呢?你覺得他好看在哪裡?想想看你也是一個創作者,你希望大家關注在你的故事還是好好欣賞你的作品呢?」
孩:「…..,應該是欣賞我的作品吧~」
在與孩子分享藝術家作品時,大家可以盡量以作品本身的形式、技巧、歷史等去研究,關於作者的生平與故事我想若不是真的訪問藝術家本人或真的有考古資料來源,其實保留點神秘感給藝術家也是不錯對吧?
(圖:兒語工作坊來去訪問策展人活動紀錄)
二、認識不同人文與自然環境
每個創作必定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創作者因生長環境有的文化與歷史,以及自然環境能給予的材料和資源,都影響著作品的內容與呈現方式。
在學習創作的過程,可以多認識不同文化與自然環境,這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或歸宿來自哪些地方。
(圖:兒語冬令營捷克交換之旅)
三、學習各項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
相信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身邊的人從鄰居到社區再跨到不同縣市,最後大學裡認識不同的課系,每一項專業都包含了學術與創新,因此不用僅限於「藝術」這個面向,關於你自身的工作專業或是學校課本的知識都能成為孩子創作的媒介。
(圖:兒語冬令營編織杯墊)
「創作」可以很自由同時很有深度
在好玩之外可以讓孩子融合所學的知識,將知識作為材料使藝術成為另一種學習管道。保持一顆對世界好奇與包容的心,帶著期待去探索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
在疫情這段期間,雖然只能待在家但只要動動腦或上網找尋資源仍可以擁有好的學習資源。
以下分享常用的教案參考資源:
TED – Ed : https://www.youtube.com/teded/featured
Pinterest:https://www.pinterest.com/
除了上述兩種,我想邀請你一起加入兒語!
兒語相關文章
攝影課紛紛成為兒童課程一個關注的重點,但現在攝影器材的歷史小孩又知道多少呢?
2021.06.15
學生們一開始抱怨或討厭一位老師,最後卻在一次次的相處後,師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202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