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劉昕宜 )

「木各有形2.0」以木雕連結人心 格子木雕教室

木各有形2.0

展期 :  2023.06.01 – 2023.06.11
開幕:2022.06.03 (Sat) 14:00
地點:霧空間 (台北市士林區前街94號1樓)

「為什麼會想來學習木雕呢?」

( 學員於格子木雕教室創作過程 )

有人是因為喜愛木材質,有人是因為喜愛雕刻;
有人是喜愛美術,也有人是喜愛手做;
有人想培養長期的興趣,
有人則是透過木雕找自己。
這次展覽「木各有形2.0」是由格子木雕教室帶領三十多位學員的聯合展出,這不僅是霧空間首次與木雕創作者們的合作,也是第一次舉辦這麼多人的聯展。當我問起教室及展覽的初衷,我很喜歡藝術家 曾上杰  (同時也是現任格子木雕教室創作班的老師) 所說的一句話:「無論是這個教室或展覽,都是每一位學員和老師們一起創造出來的結果。」簡簡單單的回覆就道出了這次的展出及格子木雕教室的核心。
(展覽論述 文/曾上杰)
因喜愛而起步,
因持續投入找到更多樂趣與可能。
過程中大家累積了想法,將想法雕刻成作品,
作品累積出能量,藉由這次展覽將創作的能量分享給大家。
從半年前開始籌劃,
參展的每個人對這個展覽的用心及投入是最讓人感動的,
相信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參展者對於展覽的用心與投入。

( 藝術家曾上杰也是格子木雕教室的創作老師 )

《木各有形2.0》這個展覽名稱,是由創作者們共同票選出來的,一方面代表「格子木雕教室」的意思,另一方面則是代表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創作喜好,並透過木雕這個形式來表達出每個人的獨特性。

( 佈展時學員為自己的作品打燈 )

來到佈展日,學員們不僅會共同協助彼此卸貨和組裝,也會互相給予作品建議和交流想法,從這些一點一滴的互動都可以感受到格子木雕教室帶給學員們的不單只是一對一的創作教學,而是提供了一個學員與老師、學員與學員間自由交流的平台。

( 老師與學員一同佈展 )

( 老師協助學員作品上牆鑽孔 )

在觀察格子木雕教室的佈展過程中,我注意到大家並不僅是單純來上課各自製作作品,而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切磋學習,共同成長且樂於互助,雖然每一個人來自不同身份與職業,卻因著學習木雕而成為人生創作路上的好夥伴與好朋友。

( 學員開幕時與觀眾交流的盛況 )

開幕當天,隨著觀眾們分分聚集現場,我這才領悟到一場展出能夠吸引多少人的目光與期待,現場的觀眾來自四面八方,有的是創作家親友、有的是格子木雕教室的粉絲,也有熱愛木雕作品的觀眾朋友們。

( 學員開幕時與觀眾聚集的盛況 )

( 學員朱榮佩開幕時與大家分享木雕心得 )

隨著學員的解說,許多作品都是來自身邊的生活經驗與關係,如同學員 朱榮佩 的作品《He is my brother》,就是在刻畫至親的家人,透過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態和特徵,可以感受到學員和家人之間的連結與深厚的情感和記憶。

( 朱榮佩, He is my brother, 樟木、壓克力顏料, 53×23×16cm )

反觀 蔡勝杰 與 蔡佳臻 的作品,他們則是將自己的創作投射在某個角色或動物身上,作品《態度》,是學員 蔡勝杰 想透過健身老虎的形象傳遞自己從電子業的背景重新鍛鍊自己隨時準備再出發的能量。

( 蔡勝杰, 態度, 樟木、壓克力顏料, 35×24×22cm )

而 蔡佳臻 選擇一首歌《成全》的歌詞作為創作理念:
「未必永遠才算,愛得完全,
一個人的成全,好過三個人的糾結,
成全了妳的瀟灑與冒險,
成全了我的碧海藍天。」

( 蔡佳臻, 成全, 樟木、壓克力顏料, 33×26×45cm )

看著學員們的作品不禁讓我好奇,究竟「格子木雕教室」是個什麼樣的教室?以及他們是如何設計教學內容,讓初學者們的木雕作品都能如此生動與完整。
為此霧空間特別安排一日的參訪,希望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學員平常的創作日常,以及木雕老師們是如何教導這些興趣班的學員,進入木雕創作這門專業技術。

( 學員已可以獨立使用鏈鋸進行創作 )

格子木雕教室位在三峽區安坑43號教室提供免費停車讓學員可以輕鬆上課。一進入教室首先是鏈鋸使用的空間,當天我們就看到展出學員正在切割新的作品,熟練的身手同時也謹慎思考著如何下刀,畢竟木雕是個減法的過程,一下刀就無法回頭了。
如何將一塊原木透過創作者們的雙手,雕刻出自己的靈魂,如何在作品尚未成形前就能先預想它成形的樣貌,每一步都需要時間細心與耐心的琢磨,加上有前人的帶領,讓學習木雕不再那麼迷惘與艱辛,而這也正是木雕創作令人敬佩之處。

( 每一位學員皆擁有自己專屬雕刻刀具 )

談到第一步該如何下刀? 格子木雕教室都會帶著學員從基礎開始,基礎班會從如何挑選雕刻工具、磨刀技巧以及怎麼使用雕刻刀並搭配手鋸做粗胚 (作品大概的外形),一步一步熟悉立體雕的基礎觀念。
如學員 王彤允 的第一件作品《民國80年》,就是運用基礎班學到的「八角球」課程練習,將一個球體結合自己的創意,把它變成了一隻「羊」,獻給屬羊的自己。

( 王彤允, 民國80年, 樟木、壓克力顏料、色鉛筆, 8.7×10×10cm )

在參觀課堂時我們也發現了教室「雙老師制」的特色,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兼顧基礎班與創作班的不同水平和需求,也能確保學員們得到適切的指導與關注。基礎班主要專注於木雕的基本技巧和雕刻工具的使用;而創作班則是進入到木雕創作的領域,從資料的搜集、捏塑、開始雕刻、刻痕的處理到上色,老師們都會陪著學員一步步完成。

( 創作班老師郭奕庭 陪著學員使用手鋸刀 )

開始準備雕刻前,資料的搜集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多,因為是立體作品從對象物的各個角度與細節都需要創作者們盡可能的蒐集齊全,一件作品前前後後或許就要拍上幾百張照片,才能在雕刻時獲得更多資訊,使得作品的不同視角與細節都能被完整複刻出來。

( 學員參考自己的捏塑作為雕刻作品的對照 )

在資料收集完成後,學員們將會捏塑一個小的油土模型,讓自己在進入正式雕刻前有個作品概略,讓下刀可以更清楚方向,另外在刻痕的處理上如:海波的紋理、動物的毛髮、魚身上的鱗片、人物的表情地刻劃,這些都可以在格子木雕教室中學習的到。
「 透過學員的反饋,我們也找到了自己的獨特之處:刻痕與上色。」
這次的參訪我們難得能與創辦人 陳法方老師 聊起格子木雕教室的創立過程,自2009年創立至今,他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學員與老師,透過結合學員的興趣和需求以及自身的專業知識,他讓學木雕這件事變有趣且易懂,同時不斷聆聽學員的反饋與持續觀察業界的動態,使得「刻痕」與「上色」成為了教學上的專長與特色。
( 熊珂, 滑板三兄弟, 樟木、壓克力顏料, 33×14.5×15cm)
在這之後,他也與我們分享隨著不同專業領域的學員加入,木雕與其他創作技法的結合也讓教室更具多樣性和創新性。從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格子木雕教室學習上的自由度和專業度的高度結合,這不僅為學員提供了更多實驗和創作的機會,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的藝術視野與創作的可能性。
無論是這個教室或展覽,都是每一位學員和老師們一起創造出來的結果。

( 格子木雕教室 舉手系列 )

呼應一開頭藝術家曾上杰說的,如今的格子木雕教室是透過學員的反饋和自己在業界內的觀察,不斷改進和調整教學方法,逐漸成為了受歡迎和受推崇的木雕學習平台。

展場與參觀日記

本次展出單位:格子木雕教室

霧空間 Fogspacestudio

相關文章

「畫出這些故事,找到自己的樣子」想描繪自己的掙扎,但不想被揭露,為了逃離現實所以我隨筆創作了的狐狸角色。日常的瑣事變成了現實之間的糾結,而狐狸則成了隱藏在幸福外表之下的寄託。

2024.03.09

親愛的朋友,我想送你一座森林當作謝禮,
裡頭有關於我們的故事, 有我想對你說卻遲遲未寄的感謝信。

2023.08.23

在現代社會中,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往往盛行,我們往往追求個人的成功和滿足,而忽略了他者的需求和感受。然而,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難道只是追求個人的成功和滿足而已嗎?

2023.11.04

時間面向各異,我們嘗試以純粹的方式獨立進行,盡可能把錯綜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得存在這世間的人生都有其合理性,我們存在,以此證明。

2023.05.01

外在世界的全貌,透過一千雙眼睛就有一千種樣貌,因此⋯或許透過拾取記憶碎片的拼貼手法,是我與外在世界產生連結的途徑。

2022.04.14

科幻就像是現代的神話,在這些虛構的科學幻想裡,總能看到人們正在現實中面對的課題或未來即將到來的變動,進而形成了某種虛實交錯的微妙關係。

2022.04.04

我想帶領觀者想像、拼湊奇幻場域的全貌,觸碰人們內心深處的柔軟,反思自我與療癒的本質。

2020.06.10

有任何問題或合作意願,歡迎來信通知
fogspacestudi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