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腸子拉出來就能看到時間線了​

展期 :  2023.04.22 – 2023.04.29
開幕:2022.04.22(Sat) 14:30
地點:霧空間 (台北市士林區前街94號1樓)

「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馬爾羅
(展覽論述)

時間證明我們的存在,僅是一點不足以推敲,交織的線才能顯出全貌。為要證明記憶、歡聲笑語、似是而非以及無聲的哀歌,我們將時間線的開頭、過程、擷取和意外以各樣藝術形式呈現,倘若要找尋其中的關聯,就必需是一起徵詢生命呢喃之語的精彩案件。時間面向各異,我們嘗試以純粹的方式獨立進行,盡可能把錯綜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得存在這世間的人生都有其合理性,我們存在,以此證明。

(藝術家們合影,由左至右分別為藝術家吳玫萱、王邑涵、蔡育言、王聖華)

本次展覽由五位年輕書畫藝術家吳玫萱、王邑涵、蔡育言、王聖華以及陳聯合展出。別於我們習慣的墨彩,這次的展出大多為膠彩創作,使得整個展場充滿了繽紛的色彩,有趣的是他們同為爬蟲愛好者,因此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礦物粉的肌理如同爬蟲動物的鱗片,以及不同色彩變化的靈感也是來自藝術家們飼養的小寵物,另外展期間觀眾們還能親眼見到蜥蜴、守宮、陸龜等不同的爬蟲小寵物,真的是不同於以往的觀展體驗

( 展場一嶼 於霧空間拍攝 )

從入口處望向展區,一幅讓大人小孩都熟悉的作品,藝術家王邑涵致敬梵谷的作品《The Starry Night》,她將飼養的寵物「守宮」描繪於作品《他們存在過》之中,觀眾可以跟著畫面中不同的守宮姿態,享受天然礦物顏料的色澤,同時也被這些可愛的守宮表情療癒著,此外藝術家藉由膠彩堆疊出如油畫的筆觸,讓膠彩作品也能呈現出如油畫厚塗的技法。

「 他們曾經存在過,在這只屬於他們的世界裡。」(王浥函自述)

(王浥函 他們存在過 75x105cm 紙本膠彩 2023) 藝術家提供

( 王浥函 手工守宮披薩 90x90cm 紙本膠彩 2022) 藝術家提供

另外一件有趣的作品《手工守宮披薩》,藝術家王浥函幽默地說著:「這是一個手工製作的守宮披薩,用料實在,口味獨特,想不想來嚐鮮呢?」,在她的作品中除了能看見極具有個人特色的主角「守宮」,也可以發現藝術家時常隱藏在作品中的小幽默和兩面性。

( 藝術家王浥函 與友人寵物蜥蜴 )

如同一開始所說,展期間不只可以欣賞到藝術家的作品,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小寵物們,如豹紋守宮就在藝術家的作品旁邊靜靜的趴臥著,姿態真的非常療癒且深受大家的喜愛。而我們也可以從藝術家王邑涵與這些小動物們的互動,感受到她那份創作時的單純與喜悅。

( 藝術家王浥函的寵物守宮阿醬 )

下一位要介紹的藝術家王聖華則是以他飼養的「變色龍」作為創作媒介,對談後才知道藝術家一開始的動機是在得知寵物快過世時想好好紀錄牠生前的模樣,但沒想到寵物變色龍彭彭竟意外的快樂活著,我想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看到這些介於生與死之間,藝術家王聖華所創造的微妙時間維度作品。

( 夜晚共創時光 藝術家王聖華的寵物變色龍彭彭 )

展覽期間我們特別邀請藝術家們可以在霧空間自由創作自己的作品,就如同藝術家們的共享工作室,每個人可以帶著自己的創作材料,一起互相交流長才,同時一起聊聊每個人對於創作與生命的看法。

( 王聖華 遺忘的空間 27x15cm 紙本膠彩 2022 )

(王聖華自述)
孤獨至上 迷茫的旅途 無盡的抱怨
疲憊 憤怒 我不記得我為何來到這
只記得這一路過來 有些坎坷 有些顛簸
但死後這些過程還重要嗎 最終孤獨

作品《遺忘的空間》尺幅雖小,卻非常耐人尋味,一隻變色龍的白骨卻有著魚尾,畫面中的色彩雖然帶著孤寂與消愁,卻能同時感受到靈魂與意識上的純潔與自由,如同藝術家王聖華自述:「只記得這一路過來 有些坎坷、有些顛簸,但死後這些過程還重要嗎?」,「孤獨至上」人們總是時常感到孤獨,但最終人也是孤獨的。

( 王聖華 無形 19x40cm 紙本膠彩 2022 )

(王聖華自述)
們 醒了
你可否曾懷疑過 可否曾相信過又能否去掌握 去操控
進入無我 不再懼怕其實的其實
接納並沈溺 這現實的夢

在展期間,我們其實與藝術家們聊了許多關於自身的創傷經驗或對生命的想像及看法,透過談話字裡行間隱藏著每個藝術家的生命故事,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都是難得一次的真心交流時光

( 展覽紀錄 觀眾正在欣賞藝術家王聖華的作品 )

此外藝術家王聖華作品的裝框深深吸引觀眾的目光,時常能在展場中聽到人們誇讚這框與作品的配搭,兩者互相襯托,使作品瀰漫著一股靜秘的色彩,讓西方古典油畫框與東方膠彩繪畫互相融合卻不衝突。

( 王聖華 作品左《無形》、右《遺忘的空間》 )

接著要與大家介紹的藝術家蔡育言可說是在膠彩技法上著墨許多時間,從作品《與你分別》、《蝶藤》、《夢境》等,都可以看見藝術家細膩的筆觸與多元的膠彩技法,白藤花與動物的之間的關係是平靜的、舒適的,且讓人感到溫柔的,這些動物有一部分是來自藝術家的情感投射,如作品《與你分別》中的狐狸,是藝術家蔡育言對孤獨和生死的探討。

( 藝術家蔡育言 個人照 )

( 蔡育言 與你分別 116.5x80cm 紙本膠彩 2023 )

( 蔡育言 自述 )

狐狸在白藤世界中孤獨地旅行,牠試圖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也想在最後的時刻,對這個世界做出告別。生命的意義是否就在於孤單的旅程,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透過這幅作品,我想傳達出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以及對獨處和孤獨的思考。

( 蔡育言 夢境 45.5x38cm 紙本膠彩 2019 )

「夢裡的我是那隻兔子,我在我的夢中醒來,而那才是真實的我。」

在這次的作品當中,每一位藝術家都有屬於自己用色習慣與彩繪方式,而我特別著迷藝術家蔡育言作品的底層肌理,藉由不同的天然礦物粉層層敷染,有的透過轉印、有的則是以貼鉑或運用蠶絲,她將不同的技法相互混搭,使每一件創作都難以複製,那是在人為操作下所產生的自然變化,過程很像在做實驗,每一個微小的變因都會讓作品產生不同的可能性。

( 蔡育言 蝶藤 21x75cm 紙本膠彩 2023 )

相較於蔡育言的作品運用大量的白色製造氛圍感,藝術家吳玫萱的作品則是充滿繽紛的色彩組合,位於展場的主視覺牆,大大小小的圓形畫板,看得出藝術家試圖嘗試不規則的基底材,讓畫面與材料之間的關係更貼近其作品所參考的對象物「細胞」的各種形態。

( 從櫥窗看向展場主視覺 藝術家吳玫萱作品 )

作品《捕夢》是「夢境實驗系列」的開端,藝術家吳玫萱參考了細胞的組織結構,慢慢延伸到顯微鏡下的骨骼,再到肉眼不可見的細菌組織,每個看似都是細胞組成,但從疏密間便可看出個別的不同。

藝術家吳玫萱說道:「細胞充斥著萬物,以不起眼的存在成就物體,細小的存在卻承載著重大的使命,也許它們並不搶目,但依舊是最炫彩斑斕的存在。因此,我使用鮮豔飽和的色調進行詮釋,利用明度和彩度分出前後關係,再加上一些細節點綴,形成與前些作品完全不同的表現效果。」

( 吳玫萱 夢境實驗-希望 直徑70cm 紙本膠彩 2023)

此次作品《夢境實驗系列》共展出四件大小不同的尺幅,藝術家吳玫萱運用圓形畫板來展現夢境。對她來說,夢境就像是由很多氣泡所組成的,每個圓形就是一個氣泡,裡頭包含夢境中不同元素的結合、聯繫和連貫性。此外也可以呈現出夢境混亂與碎片化,卻仍保有內在邏輯的特點。

( 吳玫萱 夢境實驗-起源 直徑30cm 紙本膠彩 2023)

( 吳玫萱 夢境實驗-暮 直徑50cm 紙本膠彩 2023)

( 吳玫萱 夢境實驗-錮 直徑60cm 紙本膠彩 2023)

( 吳玫萱 夢境實驗-希望 直徑70cm 紙本膠彩 2023)

對藝術家吳玫萱來說:「夢境很複雜,卻充滿內在邏輯。「夢境」反映了人類的潛意識,我將細胞和網狀結構結合在一起,用以表現夢境中微小但重要的細節與連結。透過這個系列的畫作,觀眾可以深入探索夢境的奧秘,以及其中蘊含的人類內心世界。」

( 吳玫萱 夢境實驗-希望 作品局部)

最後要與大家介紹的是藝術家陳顥,展覽一開始,路人們都被櫥窗旁的這件作品《碎語》所吸引,好奇著上頭寫了什麼文字,而一旁作品《Change/D》的這個女生肖像又是誰?大家猜想著這件作品背後的藝術家性別身份,不斷地對作品產生各種疑問,然而藝術家也可能處於迷惘與不知所措的情境,如同他對作品碎語》的陳述:「到青春的岔路口,比迷茫更難以言喻的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老實說,我蠻羨慕這類型的藝術家,總是能引起大眾的目光,同時自由的做著自己現階段想做的,雖然感覺不太在意旁人的眼光,事實上卻時時刻刻細膩的關注這個世界,這點我們可以從藝術家對作品的解釋觀察出藝術家陳顥觀看世界的角度。

( 展場一嶼 藝術家陳顥作品 )

( 陳顥對作品《Change/D》自述 ) 
她在酒吧的表情很明顯的表示
她不是我認識的那個她
初二時 她說她會對樹哭泣
現在的她
或許對生離死別都能如此鎮定
就像她在酒吧的表情

若不是來自對生活細節上的關注,或是對過去深刻的記憶力,很難寫出這些文字故事,最後一件作品《那天理想出現在我們的家》,畫面裡的人們是藝術家與朋友間的互動,作品的故事就留給大家從藝術家寫的文字中感受作品想傳達的寓意。

( 展場一嶼 藝術家陳顥作品《那天理想出現在我們的家 》 )

( 陳顥 自述 ) 
他們成熟
我們墮落
理想就像一盞1998製的吊燈
懸掛著我們的腦子
隨著時間消散

( 陳顥 那天理想出現在我們的家 40*50cm 水墨 2023 )

藉由這次五位年輕藝術家們的聯展,從展名「當我們把腸子拉出來就能看到時間線了」,就能感受到來自這年紀的創作者們內在單純的驅動力,創作對他們而言是將自己的觀點、日常生活、夢境和理想,透過作品將它們的存在表達出來,如同論述:「時間面向各異,我們嘗試以純粹的方式獨立進行,盡可能把錯綜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得存在這世間的人生都有其合理性,我們存在,以此證明。

聯展時常是一件大難題,對於繪畫作品而言,更是凸顯一位藝術家學習從個體跨度到群體的過程,如何在當中找到平衡與共識,這條只屬於這五位藝術家們的時間線,過程或許錯綜複雜,但最終是他們現階段完美的總和:他們所做的,和他們能做的。

展場記錄

本次展出藝術家

王浥函 @_1ginger_
2000年出生於基隆,臺藝大書畫藝術學系,以守宮做為創作符號。
蔡育言 @yuyen.33
2000年出生於臺南,臺藝大書畫藝術學系,擅用白色系營造氛圍感。
吳玫萱 @o.w.o.www
2000年出生於桃園,臺藝大書畫藝術學系,喜歡以細胞作為元素創作。
王聖華 @hua____1106
1999年出生於新北,臺藝大書畫藝術學系,對古老傳說感到興趣,變色龍作為傳達媒介。
陳顥 @__andy_w__
2000年出生於桃園,臺藝大書畫藝術學系,以女性人物為主題,藉由眼神跟觀者做對話。

霧空間 Fogspacestudio

Facebook帳號:霧空間
IG : fogspacestudio 
Email:fogspacestudio@gmail.com

相關文章

我把抽象繪畫當做一個神秘的巨大生物,而我像是一個科學家去解剖與分析它。它很複雜、難以理解,卻讓我深深著迷。

2022.06.16

外在世界的全貌,透過一千雙眼睛就有一千種樣貌,因此⋯或許透過拾取記憶碎片的拼貼手法,是我與外在世界產生連結的途徑。

2022.04.14

科幻就像是現代的神話,在這些虛構的科學幻想裡,總能看到人們正在現實中面對的課題或未來即將到來的變動,進而形成了某種虛實交錯的微妙關係。

2022.04.04

對於生活物件的功能之於人們在使用它時的相互關係,可能是一種相互輔助,卻又相互牽制的狀態。

2021.12.22

我想帶領觀者想像、拼湊奇幻場域的全貌,觸碰人們內心深處的柔軟,反思自我與療癒的本質。

2020.06.10